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坏事
睢宁县第二小学校长 仝斌
时下,又到了许多家长为子女入园、小学奔忙的时候。总有一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不知不觉采取了一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如孩子没有达到法定上幼儿园、小学的年龄,就找路子,托关系提前入园、入小学。甚至有的家长让幼儿园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知识。总之,他们非常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提前入学,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
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百米赛。对于参加马拉松长跑的人来说,起跑线的输赢对最终比赛结果是可以忽略的。如果参加马拉松长跑的人,在起跑线时就浮躁起来,想跑赢对手,那么到时就没有体力维持到最后。如被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王思涵,当年14岁的年龄,以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2005年7月10日《华商晨报》)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幼儿园实际上牺牲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智力发育机会,通过长时间重复训练一年级的拼音、100以内加减法等小学主要学科知识,换来暂时的优良成绩取悦家长,但孩子上小学后慢慢地就没有了后劲,很快被别人追上来了。其实,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这是一种规律。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求孩子超前,结果只能害了他。可是有一些家长却不懂尊重自然规律,就是喜欢拼命给孩子施肥,而没有考虑是否吸收了。《培养最棒的男孩》这本书,提到一个案例。该书内容说到,“塞达斯曾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神童。他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他认为,人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不断增强的。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他决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试验。塞达斯出生之后,父亲便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在他耳边不断地发出这些字母的读音。6个月后,父亲的教育初显“神效”,小塞达斯已经能够把26个英文字母全部记住了,而且能够读出声音。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非常的自豪,紧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小塞达斯的玩具,让他独自苦读。这样做的结果确实让小塞达斯的智力发展得很快,两岁他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他已经发表了4篇文章,6岁的时候还完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但是,正当人们对塞达斯父亲的教育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小塞达斯却表现出了一些反常的举动,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傻笑。其实这是因为父亲的过分施压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的一些初期表现,但父亲却忽视了这个危险信号,继续进行试验。在12岁那年,塞达斯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了。正当人们羡慕地谈论着这个天才神童的时候,塞达斯却在14岁那年因患病而住进了精神病院。尽管治愈后,他又返回学校继续上学,并取得优异成绩,但是他早已对父亲的‘试验’和人们的赞扬深恶痛绝。他热切地渴望过一种正常人的平凡生活。于是,他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在一家商店做了一个最普通的店员。我们常能看到二岁的孩子识四千字,四岁的孩子能背三百首唐诗,其实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东西,这样的“超常儿童”往往是十岁后还是认识四千字,二十岁时连三百首唐诗都不记得了,植物动物的成长都是有自然规律的,人也不例外,我希望孩子们能“自然生长”。
现在,小学一年班级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教育倾向越来越严重。本来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是在做游戏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没有作业,早上睡眠到八点自然醒。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对于足龄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对于不足龄来说是一件非常疼苦的事情。每天睡眠不足,直接影响身体的发育,遏制大脑的运动觉的发育速度,过早地劳累脑神经、视觉神经、语言神经等。出现了所有学习课程都慢一步或几步的现象。造成学生早上起不了床,在校门口,孩子抱住家长的腿,哭着闹着久久不愿意入校上学,更有甚者全天不愿意入班上课,弄得家长全天侯在教室陪读的现象。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质就是通过兴奋剂方式刺激孩子不断前进,而不是给孩子持久的能量。这种教育理念,往往是强调一时见效,而忽略根本的自然规律。很多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步登天。就拿学校的教师、教干、校长被家长逼地说年龄不足的情,真是人情比孩子的成长重要,家长的虚荣心比孩子的命重要。
对于家长来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是相当危害。同时,还有一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就拼命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却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家长经常教训孩子,说人家孩子这么厉害,怎样你就不行。硬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
实际上,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坏事。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八周岁读小学,输在起跑线上的他,并没有影响他一生的成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而不是眼睛仅仅盯住当前这个起点上。